今天是Linux Level II的最後一次上課,
相較於Level I的上課時間,實在是短蠻多的,
也許是因為Level II是有一定的基礎後上的,
恩...學到現在覺得還是有很多需要時間去鑽研,
所以接下來打算安排時間去考LPI Level I & Level II的證照,
順便PUSH自己花時間去學習。
今天上了備份與防火牆兩大主題...
備份
由介紹備份的重要性開始,
再來就介紹備份的三種模式,
第一種是full backup,
顧名思義就是把需要備份資料完整複製到另外一個儲存媒體上,
每次備份都是fellow相同的模式,
基本上這主要會用在提供重要服務的主機上,
以便於主機掛了,可以用備份檔完整還原到另外一台主機上即可馬上上線使用。
第二種是incremental backup,
主要是進行完一次完整備份後,後續都是用比對的方式,
與前一次備份資料有差異的部分才會進行更新,好處就是效率高,占用系統資源少。
第三種是differential backup,
與incremental backup相似,一樣是第一次先進行完整備份,
後續一樣是用比對的方式,不過每次都是與第一次作比較,
所以時間越久差異就越大,備份資料就越多。
接下來就介紹四個備份的指令:tar、cpio、dd與rsync,
首先是利用tar作目錄的備份,包括gzip與bzip2兩種壓縮的方式,
再來就是使用cpio備份家目錄,用dd備份MBR,
最後介紹rsync同步備份的方式,以及遠端異地備份,
基本上是介紹蠻多應用於Linux備份的基本指令,
不過現在已經有出很多圖形化界面的備份軟體,使用上是蠻方便的。
當然用指令去備份是複雜,不過相對的系統相容性較高,
所以這是管理者需要考量的地方。
防火牆
這是一個蠻重要的課題,
防火牆最大的作用就是限制某些服務的存取來源,用來管制來源與目標的IP,
由介紹網路封包開始,必須先了解封包的格式與內容,
才能能藉由封包的資訊,設定過濾的規則,
再來就是介紹Linux內建的防火牆 iptables,
由介紹封包進入iptables系統Flow Chart開始,說明其架構,
iptables系統中主要由兩個類別組成,
一個就是table,另外一個就是chain,
chain代表封包的傳輸的路徑,
可依流向分成PREREOUTING、INPUT、OUTPUT、FORWARD與POSTROUTING等五種,
table代表過濾的規則,依管理對象分為三種,
filter管理本機的進出;nat管理防火牆後端的主機;mangle管理特殊封包的路由旗幟,
因此在適當的chain中設定tables可以有效管理網路封包的進出,
簡單來說,防火牆可以比喻成機場,網路封包代表進出人員,
入境、出境與轉機,在不同路線設置關卡可以限制進出的人員。
說實在的,防火牆這主題內容實在是很多,所以我先大致上介紹原理,
等後續有更多實務經驗再放上來與大家分享。